我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,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,垃圾成为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。垃圾分类得到我国政府部门和各地的高度重视,但总体而言,我国推进20多年的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不尽如人意。垃圾分类这条路,我们还要走多久?
宏观上看,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在1.6亿吨以上,且呈快速增长之势。统计表明,全国垃圾积累量超过70亿吨,占土地100万亩;加上2000多个县城、2万多个中心城镇,全国每年的垃圾产生量接近4亿吨;农村的垃圾问题也日益凸显。
随着我国经济发展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我国垃圾回收、分类和再生利用行业出现一些新变化,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。
一是回收人员在减少。再生资源回收人员减少
二是在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,废品回收成为各地驱赶的“瘟神”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垃圾生产量不断增长,以废塑料为代表的废品回收人员和小微企业,却成为一些地方或城市驱赶的对象。
三是一些城市或城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堆放垃圾。有关研究表明,我国近1/4的城市找不到合适场所堆放垃圾。一些垃圾处理企业只好不断创新思路,将原来的垃圾填埋场重新处理或修复,并分选其中的废塑料。如果要建垃圾焚烧厂,可能出现群体性事件。因担心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影响健康,“邻避运动”(Notinmybackyarder)在各地时有发生。部分城市居民通过不同途径联络、集中出去“散步”或“示威”;如果说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环境滞后效应逐步显现的话,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环境危机爆发的“导火索”。
四是对垃圾处理产业的定位不清。一些地方对垃圾处理的认识模糊、定位不清,持“先放放再说”的态度,不是简单应付、临时处理,就是采取“以邻为壑”的办法,赶走废旧物资的集散地。还是以废塑料为例,由废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是世界性难题,如不加以利用会浪费资源,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,埋在地下极其难以分解。于是,如果到一些垃圾填埋场参观会发现一个奇观:打包、码放整齐的垃圾塑料堆满四周,而废塑料的利用技术却难以得到推广利用,原因在于利益机制没有解决好。
面对生活垃圾快速增长、回收分类人员却在持续减少,垃圾无处堆放、却不能焚烧减量化,垃圾处理是公益性事业、却不能享受普惠政策等矛盾。今年6月20日,国家发改委办公厅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《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,以有效减少垃圾清运量和最终处理量,减轻末端处理压力;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资源,促进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;同时,培养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,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素质。